2024-07-14 16:49
校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式、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度校内专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本年度校内科研项目包括如下三类:重庆交通大学党建工作专项课题,以下简称“党建工作专项”;重庆交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项课题,以下简称“宣传工作专项”;重庆交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以下简称“学生工作专项”。
二、项目经费及选题
本次每类专项设置重点项目不超过4项、一般项目不超过12项。其中,重点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0.5万元。
申请人根据各类专项课题的选题指南(见附件1)拟定具体题目,也可根据不同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对选题的文字表述做出适当修改,选题要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原创。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人员
1. 项目申报人须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良好的学术学风,恪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诚信。
2. 项目申报人须是我校在岗专职人员,具有独立开展和组织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精力,能作为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3. 项目申报人限1人,同一年度申报项目限1项,且应当是所申报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每个项目组成员同一年度参与的校内科研项目总数不超过2项。
4. 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
5. 党建工作专项课题主要面向学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含辅导员),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特别是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
6. 宣传工作专项课题主要面向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他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条件的教职员工。
7. 学生工作专项课题主要面向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全体辅导员及对学生工作有长期关注和深入思考的教职员工。
(二)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
1. 有在研上述三类校内专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2. 以已获得过资助的国家级、省部级或市级项目,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选题进行重复申报。
3. 存在违反师德行为,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取消申报科研项目资格者。
4.近一年内有到国(境)外留学、访学计划半年以上者。
四、结项条件
项目研究原则上应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结题可采用决策建议、工作方案或学术论文等其中之一形式。以决策建议结项,需获得校领导肯定性批示;以工作方案结项,该方案需已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且有相关单位应用证明;以学术论文结项,单位第一署名需为“重庆交通大学”,重点课题需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两篇及以上(其中至少一篇为中文核心),一般课题需公开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一篇及以上。
五、工作安排
(一)时间安排
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4年9月20日17:00。
(二)申报程序
课题申请人需填写《重庆交通大学2024年度校内专项科研项目申请书》(附件2)、《重庆交通大学2024年度校内专项科研项目论证活页》(附件3)和《2024年度重庆交通大学校内专项科研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4)。
材料提交:申请人须在截止时间前将完善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版《申请书》及《论证活页》(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1份提交至人文社科研究中心(明德楼A603)。《申请书》《论证活页》及《申报汇总表》电子版统一发送至人文社科中心邮箱:rwsk@cqjtu.edu.cn,邮件主题为: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姓名-单位。
六、相关要求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分重要的任务。校属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组织本单位相关专家教授积极申报各类专项科研项目。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应聚焦研究主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强化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突出特色亮点,使课题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学校各项工作。
(三)发挥项目经费激励保障作用。项目资助经费在2024年度相关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项目经费仅用于课题研究相关支出,课题负责人需合理安排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好经费对项目研究的激励保障作用。经费使用需符合《重庆交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联 系 人:何老师、胡老师
联系电话:023-62802072
邮 箱:rwsk@cqjtu.edu.cn
地 址:明德楼A603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
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2024年7月12日
(稿件来源: 作者:)
【关闭】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明德楼A603
电话:023-62802072
邮箱:rwsk@cqjtu.edu.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2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