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专家观点

重庆日报刊发重庆交通大学教师理论文章:以“四个聚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3-10-23 14:33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聚焦价值提炼、文化自信、叙事创新、阵地建设,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在文化的交融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聚焦价值提炼,厚植文明精神之源。中华文明精神之源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追求。聚焦价值提炼,一要挖掘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突出特征,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二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吸纳时代精华。在赓续文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优化与改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三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熔铸于心,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聚焦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互鉴之势。多元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纷繁的格局中聚焦文化自信,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耕中华文化思想沃土,拓展中华文化内涵与外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二要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三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文明的平等对话。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精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冲破文化交往的藩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聚焦叙事创新,强化文明对话之力。让“中国话语”更有力,让“中国声音”更响亮,必须创新叙事技巧,变革叙事方式,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不断提炼、阐释中华文明的概念内涵,持续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增进理解与共识。在具体实践中,一是以现代化视野诠释多元文明,在内容创作上既要融合中国韵味与中国审美之精华,也要聚焦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议题。二是以国际化视野洞悉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主动转变语态,改变宣传口吻,将“陈情”与“说理”结合,用“小故事”讲“大时代”,增强海外受众对中国话语的认知度、理解度,提高中华文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以现代化技术创设契合受众需求的载体,在展现方式上运用数字化手段丰富中华文明的呈现形态,以生动立体的叙事激发情感共鸣、消解文化隔阂,向全球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活的当代价值。

聚焦阵地建设,淬炼文明传播之器。中华文明传播的现代化利器,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和媒体集群,从扁平化传播渠道走向立体式传播矩阵,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化传播、区域化传播、分众化传播的合理搭配与结合,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倡导多主体共同参与国际叙事,用受众思维讲中国故事、用场景思维讲中国方案、用情感共鸣模式展现中国文化,以丰富多元的传播视角,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10/23/009/content_rb_323497.htm



(稿件来源: 作者:)


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明德楼A603

电话:023-62802072

邮箱:rwsk@cqjtu.edu.cn

友情链接